夏侯氏的郡望堂号和主要迁徙位置-姓名学

来源:妙佳算运网   更新 :2024-11-02 12:03   查看 :7571

夏侯氏家族的县衙号和大部分主要迁徙地点在哪里? 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 他们的后代也非常优秀,姓氏更是好懂。 让我们的妙佳算运网编辑为您讲述这个家庭的故事。

夏侯家的县厅号码是多少?

唐豪,原本是大厅的名字。 堂名是家族门户的名称,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姓部落在宗族祠堂的牌匾上刻上堂号,以祭祀祖先。因此,堂名也包含了祠堂名称的含义。它是表明家族血统、区分宗族、部落的标志,是家族的象征。 文化中弘扬祖德、弘扬宗族、和谐宗族的符号,是寻根意识和崇拜祖先的体现。

因此,堂名与县名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独特范畴。 这也是中国人寻根必须熟悉的一个概念。

郡王

谯果县:又称谯果、谯郡。 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沛县部分分置为谯县。谯县(今安徽亳州)为治所,仍属禹州刺史府沛县管辖。当时所辖地区位于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亳州地区。 三国时期辖域为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今安徽、河南省)。

潞县:又称潞州、潞州县。 西汉初年,原秦薛郡改为鲁国,治置鲁郡(今山东曲阜)。 三国时期曹魏晋时期改称鲁县,辖境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资阳一带。 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任城县。 另外,隋朝时期,泸州有潞县,唐朝兖州有潞县,虽然曲阜都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但例如隋朝时期,潞县改为文阳县,然后又恢复了曲阜的原名,管辖范围都是一样的。 在兖州。 唐朝时,鲁州县属今山东省资县。

唐号

乔国堂:怀望而建的殿堂,又名亳州堂。

鲁君堂:以希望而建的殿堂,又名鲁国堂、仁成堂、文养堂。

如印堂:西汉时期,有夏侯婴,自幼与汉高祖刘邦是好朋友。 刘邦在沛起兵,任命夏侯婴为侍郎。 夏侯婴跟随刘邦攻打项羽,入蜀,建立三秦,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如阴侯。 夏侯氏以"如隐"为堂号(即富阳)。

夏侯氏的主要迁徙地在哪里?

根据史书《姓氏谱》和《唐书相族谱》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夏侯氏的历史渊源。

春天公元前445年秋,齐国被楚国吞并后,齐王齐俭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 唤他夏侯。 后人以夏侯为姓。 夏侯氏家族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复姓夏侯与单姓夏本是同一家族,但夏氏为兄,夏侯氏为弟。

夏侯氏的郡县是乔郡和鲁国郡。

今日江西省南昌市、赣州市兴国县、新余市分宜县、吉安市吉水县、天长市、合肥市、亳州市、安徽省富阳市,以及江苏省金惠县、洪泽市、浙江省富阳市,济南市、淄博市、临沂市、潍坊市、曲阜市、山东省泗水县、北京市、西安市 陕西省某市、台湾省台北市、河南省夏侯氏族人分布于广东省郑州市上街区、广东省惠州市、澳大利亚墨尔本、日本等地。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小编。

- END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姓杜的名人-姓名学

杜姓,是中文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9位,2006年中国人口中杜姓人口排名第47位。杜姓源出;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周成王将唐杜氏移于杜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居者以地名「杜」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 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2、为南北朝时鲜卑族姓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独孤浑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 改为汉字单姓杜氏。历史上部分姓杜的名人杜赫,战国谋士。杜诗,河南汲县(今卫辉)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杜密是古代名臣,字周甫,东汉颍川阳城(今郑州登封)人,生年不详,卒于169年。东汉桓帝时,他与名士李膺齐名,时称李杜,为东汉“八俊”之一,太学生称誉杜密为“天下良辅杜周甫”。杜子春(约前30—约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杜子春》是《唐人传奇》中的名篇,节录自《续玄怪录》。西汉末向经学家刘歆学习《周礼》,东汉儒者郑众、贾逵并从受业。自此,《周礼》之学始传。他所注的《周礼》曾为后来的经学大师、教育家郑玄注的《三礼注解》所采用。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官曹魏尚书郎、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相公庄镇河滩村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曾率起义军长驱千里,建立农民政权,打击了隋朝的腐朽统治。后降唐,被毒杀。莱国成公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从祖杲为北周、隋朝时期的显官。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湖北襄阳人,生于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十分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阵志岁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杜充(?-1141年),字公美,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人。哲宗绍圣间进士。靖康初年,知沧州。建炎二年,代为东京留守。但杜充害怕和金军打仗,先是全部放弃了抗金起义不断的河北各地,以致河北所有起义都被金军镇压,由此彻底丢掉了北宋末年被金国侵占的三分之一多的土地。建炎三年,南逃建康府,丢掉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领土,却被拜为右相,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未几,金兵渡江,遂降。绍兴七年,任金朝燕京三司使。绍兴九年,迁燕京行台右丞相。《绍兴和议》签订时死去。杜琼(约180-250年),蜀汉太常。少受学於任安,精究安术。刘璋时辟为从事。先主定益州,领牧,以琼为议曹从事。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虽学业入深,初不视天文有所论说。后进通儒谯周常问其意,琼答汉将为魏替。丞相诸葛亮薨,后主使琼追赠亮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杜濬(1611~1687)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杜国庠(1889~1961)广东澄海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曾用杜守素、林伯修等笔名。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执教于北京大学等校。参加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任左翼刊物《中国文化》主编。1935年被捕,1936年西安事变后出狱。此后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他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研究问题重视资料的占有、考证。姓杜的男明星: 杜磊、杜仲、杜汶泽、杜海涛、杜淳、杜琪峰、杜德伟等等。姓杜的女明星:杜雯惠、杜鹃、杜宪、杜珊珊、杜宁林、杜长蕊、杜若溪、杜丽等等。

姓熊的名人-姓名学

熊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21位,源于黄帝国号的姓,亦是动植物姓氏之一。中国的熊姓人口约有400万,占中国人口的0、32%。熊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第68位。熊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西省南昌市就是熊姓人口众多的地方。熊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历史上部分姓熊的名人熊绎,芈姓,熊氏,名绎,熊狂之子,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后裔。周成王时代,成王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绎受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熊绎子熊艾继任为楚君。熊通(?-公元前690年),芈姓,熊氏,名通,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蚡冒之弟。熊仪之孙(熊仪,号若敖,西周末楚国国君,公元前790至前764年在位,楚都位于丹阳),熊坎次子(熊坎,号霄敖,春秋初楚国国君,公元前763年至前758年在位,都于丹阳),熊旬之弟(熊旬,号蚡冒,熊坎长子,公元前757年至前741年在位,都于丹阳)。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长乐阜城(今山东交河东南)人。通五经,精《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后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官露门学博士,不久,致仕卒。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均已佚。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宋咸淳甲戌(1274)年进士。宋亡后,隐居乡里,传授儒学。曾任福建、庐陵(江西吉水县东北)两郡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调律吕,协歌诗,以兴雅乐,制器定辞,必则古式”(《元史·儒学传》)。又常鼓瑟而歌以自乐,为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和音乐家。熊廷弼(1569-1625),明末将领,字飞百,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进士。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建州叛军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与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因当时王化贞是东林党人叶向高(当时首辅)的弟子,所以熊廷弼被东林党人背黑锅。五年(1625年)被冤杀。熊大木(约1506~1579年),号钟谷、鳌峰或鳌峰后人,福建省建阳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历史演义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也是英雄传奇较早的作者。熊伯龙(1616—1669),字汉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人,出生在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红焰村燕子咀。。顺治五年由拔贡举顺天乡试,名列第一。顺治六年中一甲二名进士,历任国史院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有《无何集》、《熊学士诗文集》。熊赐履(1635-1709),清代大臣、学者。字敬修,一字青岳。孝感人。别号愚斋,现孝感市闵集乡人,世籍南昌。熊成基(1887-1910、2、27)清末民主革命者。字味根,江苏甘泉(今江都)人。江南炮兵学堂毕业,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在哈尔滨谋刺载询被捕遇害。熊希龄,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熊先生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这位风云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熊庆来(1893、09、11~1969、02、03),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以“熊氏无穷数”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姓熊的男明星: 熊剑啸、熊明国、熊天平、熊汝霖、熊欣欣、熊邦雄、熊诚、熊倪、熊煜等等。姓熊的女明星:熊塞声、熊睿玲、熊乃瑾、熊颖颖、熊洁、熊黛林、熊莺等等。

皇甫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和郡望堂号-姓名学

皇甫姓氏家族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它是出自西周时期的姓氏,同时它又是以官名来命名后代的。皇甫姓氏在古代十分的有名在现在也是被人熟知的,接下来就由我们的{XFM_SITENAME}算命网小编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姓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和郡望堂号。皇甫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在哪从《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可知,皇甫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充石的孙子,以王父字为氏,遂姓皇父。汉朝时其后裔皇父鸾又改父为甫。这个历程,在《通志·氏族略》也有记载。以上文献资料说明皇甫氏的前身是皇父,是春秋时代宋国公族的后裔,大约已有2500年以上的得姓历史。这个姓发祥于现在的河南东部,其后子孙曾迁到鲁国,然后由鲁国迁往茂陵,即现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而在当地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头一个把皇父改为皇甫的是汉代的皇父(甫)鸾,同时他是茂皇甫氏的开基始祖。姬姓皇甫氏望族出京兆,子姓皇甫氏望族出安定郡(今甘肃固原)。今江苏省的南京市、昆山市、徐州市丰县,河南省的周口市鹿邑县、焦作市博爱县、南阳市、商丘市柘城县、安阳市林州,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包头市,辽宁省的沈阳市、辽阳市,山东省的济南市、烟台市黄县,广东省的惠州市,黑龙江省,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河北省的唐山市、石家庄市、邯郸市魏县,山西省的原平市(崞县)、高平市、忻州市、阳泉市、运城市盐湖区,浙江省的杭州市桐庐县,陕西省的宝鸡市、西安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延边市,云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罗平县、陆良县,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韩国的庆尚北道永川市等地,均有皇甫氏族人分布。皇甫氏的郡望堂号分别有哪些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郡望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堂号京兆堂:以望立堂。安定堂:以望立堂。威远堂:东汉时期有个著名将领叫皇甫规,用兵很有韬略。羌人侵犯陇西,皇甫规打报告要求由自己率兵抵抗。梁冀忌妒他,他只好借口有病回家,几乎被梁冀陷害而死。他在家中用《诗经》、《礼记》教学生,当时都称他贤人。梁冀逝世后,朝廷把他召回,拜泰山太守。因为他过去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为渡辽将军,在职数年,东北边疆畏威服德,又升尚书,迁弘农太守,转护羌都尉。

澹台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和宗祠对联-姓名学

澹台姓氏的人在古代春秋时期,居于澹台湖,所以人们就用湖名作为家族的姓氏,这是姓氏的来源。在现在这个姓氏也是被人们广为流传的,我们怎么了解现在这个姓氏的近况呢?下面就由我们的小编来给大家讲讲吧!澹台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在哪澹台姓起源于春秋时候,鲁国地名为澹台山(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后来有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灭明,相貌丑陋,但品行端正,喜欢这里的风景并居住于此,就以山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故叫澹台灭明。他的后代,就承继澹台为姓,世传澹台氏。另一种说法,也是源于地名,但是一名为澹台的湖泊。书载,灭明南下游历各地,曾居于澹台湖滨,并以湖名为姓。后人因之。澹台氏如今并不多见,许多澹台氏早就简化成台氏了。澹台姓望出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是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澹台氏宗祠对联有哪些那么崇宗祭祖之时所用到的对联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美国神婆星座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澹台氏宗祠通用对联,一起来看看吧!〖澹台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望出太原;源自澹山。——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澹台姓的郡望和源流。行高避径;学博通诗。——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武城人澹台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相貌丑陋,但品行高洁端正,光明磊落,从不走歪门邪道,不为公事从不去见卿大夫。孔子后来说:“以貌取人,会失去子羽。”下联典指东汉会稽人澹台敬伯,跟从薛汉学习《韩诗》。薛汉的弟子中,他和杜抚、韩伯高最知名。春秋世泽;投璧家声。——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春秋人澹台灭明,为孔子弟子,尝渡河斩蛟,投璧于河。〖澹台姓宗祠六言通用联〗春秋孔子高弟;汉代薛师名徒。——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贤人澹台灭明,为孔子高足弟子。下联典指东汉名士澹台敬伯,会稽人。师薛汉习韩诗,汉弟子中,以敬伯与杜抚等最知名。全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名贤澹台灭明,字子羽,武城人,洁操自守,非公事不入邑宰之门。学授圣门,高尚表武城之节;德娴容止,英豪仰投璧之威。——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澹台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立品端方,不逐风尘势利;守身刚毅,顿除蛟孽波涛。——佚名撰澹台姓宗祠通用联

夏侯氏的郡望堂号和主要迁徙位置-姓名学

夏侯氏的郡望堂号和主要迁徙位置大多数都是在哪呢?我们怎么才能更好的了解呢?他们的后代也是十分优秀的,是他们的姓氏更加的让人了解知道。让我们的{XFM_SITENAME}小编来给大家讲讲关于这个家族的故事。夏侯氏的郡望堂号有哪些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郡望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堂号谯国堂:以望立堂,亦称亳州堂。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任城堂、汶阳堂。汝阴堂:西汉朝时有夏侯婴,自幼年起就与汉高祖刘邦是好朋友。刘邦在沛起兵,任夏侯婴为太仆。夏侯婴随刘邦击项羽,入蜀,定三秦,立下大功,封为汝阴侯。夏侯氏因以“汝阴”为堂号(即阜阳)。夏侯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在哪从史籍《姓谱》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两书的记载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夏侯氏的历史渊源。春秋时期的杞国于公元前445年左右被楚国并灭之后,杞国国君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裔,封他为爵侯,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世子孙便以夏侯为姓。夏侯氏的得姓历史已有两千四百余年。复姓夏侯氏和简改的单姓夏氏本是一家,只是夏氏为兄,夏侯氏为弟罢了。夏候氏的郡望为谯郡、鲁国郡。今江西省的南昌市、赣州市兴国县、新余市分宜县、吉安市吉水县,安徽省的天长市、合肥市、亳州市、阜阳市,江苏省的金湖县、洪泽市,浙江省的富阳市,山东省的济南市、淄搏市、临沂市、潍坊市、曲阜市、泗水县,北京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台湾省的台北市,河南省的郑州市上街区,广东省的惠州市,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日本等地,均有夏侯氏族人分布。

查看更多